致那些令我們失眠的點子——電獺實驗室創辦人專訪

相信 Inside 的讀者們對 維基百科、Facebook、Google Docs、Evernote 與 GitHub 都不會太陌生。網路讓協同作業甚至遠距離工作都變得簡單許多,更不用說那些人們用來整理想法和計畫的工具。上週我們在 〈 台灣自造者,在小工場「印」出大革命 〉介紹 FabLab,談真實協作空間的共創精神,今天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則是虛擬版——

共創平台「PasteWall」,以及創辦人背後的故事。

PasteWall 是一個社群共創網站,提供快速記事、知識管理與社群互動的功能;透過由便利貼與牆面發想而來的介面,使用者可於每張便利貼上記載文字、YouTube 影片。PasteWall 亦具備好友機制與訂閱功能,讓使用者追蹤好友的動態、資訊,甚至將好友開放的訊息轉載便利貼在自己管理的頁面上,或是透過快速回應功能進行交流。網站 pastewall.com 將於 11 月 16 日上線。

PasteWall 背後團隊即是「電獺股份有限公司(Aotter Inc.)」如果讀者有用過 iOSAndroid 版的「鄉民晚報」app,或是看過「電獺少女」部落格,他們都是「電獺股份有限公司(Aotter Inc.)」出品。這次我們訪問到了電獺的兩位創辦人——謝綸與蘇芃翰博士。

謝綸 Konois Xie
Aotter Inc.電獺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畢業於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自從 1995 年自修寫出第一個網頁以來都在專研各項網路應用與趨勢,參與設計過數十個網站,認為網路世代更著重人文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深信能因此創造出更美好的應用,同時在創業前亦是個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深知使用者的需求,電獺的各項產品及PasteWall平台發想多出自於其規劃與設計。

蘇芃翰
Aotter Inc.電獺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副執行長。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學系、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雖然非電獺公司的技術長,但自 2011 年起為了協調技術溝通,花四個月自修程式,寫出了第一版的 flyingV。蘇芃翰希望 PasteWall 能成為他做分子生物研究時使用的點子。

那些無疾而終的點子

顧名思義,PasteWall 就是給使用者一面牆,用來貼滿心中所想的點子或是正在進行中的專案所需的素材或資料,使用者的朋友或是專案參與者可以直接在每一張便利貼上交流討論。而這面牆,必須要能讓使用者綜觀全局,就像下圖這樣:

▲ 當然,現實世界的情況比較像這樣 XD(照片來源:Lars Plougmann

人們總是渴望記錄,文字、聲音、影像…… 相信各位讀者都有一種經驗:點子很多,但最後不是忘記就是沒有好好整理——蘇芃翰也是,他說自己受到蘋果 Mac 與微軟 Surface 介面的啟發而想出了 PasteWall。(這裡的「Surface」指的是那張「桌子」而非今日的微軟平板。)

2007 年蘇芃翰先告訴謝綸自己心中關於 PasteWall 雛型的想法,謝綸很驚訝蘇芃翰想的點子跟他當時在 ptt2 個板提出來的東西無論是時間點還是想法都很相近,甚至興奮到失眠,後來謝綸認識了昂圖(即 flyingV 所屬公司)共同創辦人高禎陽,與他分享完 PasteWall 的點子後,沒想到日後反而是高禎陽在背後推著兩人前進。

團隊

雖然 PasteWall 最初的點子令興奮到睡不著,但當時還是學生的兩人有各自的事情要忙,謝綸是 SOHO 族,蘇芃翰大學畢業後選擇直接攻讀博士,而且兩人那時都不懂所需的技術。在高禎陽的驅使之下,好不容易到了 2009 年兩人才找到後來電獺的技術長,寫下第一行程式碼。

不過謝綸與蘇芃翰的團隊直到 2010 年才開始有個樣子,有了六個固定班底。但若要說全力衝刺,還是要到謝、蘇二人離開 flyingV、成立電獺之後才真正開始,目前電獺的團隊(包含 PasteWall、電獺少女等等)共 20 人。

跟台灣其他新創公司一樣,電獺也是靠著接案的收入來支撐產品開發。不過謝綸透露,今年七月起已開始減少接案,逐漸將公司的資源凝聚到 PasteWall 上。

設計的減法最難

我們知道設計產品時總有取捨,謝綸則認為如何確保核心不因減法而受損是關鍵,每次做出「減法」的設計決定都是一種挑戰,例如 PasteWall 的介面一路從三維、二維一路減到只有一維(上下捲動)即是一例;他們也決定在介面上先拿掉代表每張便利貼之間關連的「線」。開發 PasteWall 的過程中,電獺先提供北科大與政大一小部分課程學生(約 600 位)使用 PasteWall,再依據教授與學生的建議作調整。

從打造 PasteWall 學習到創業的一切

如果你有一個想法,會為這個想法而睡不著覺;如果現在不做,未來的自己會無法原諒現在的自己。我們希望這樣的想法也能讓別人失眠!

謝、蘇二人告訴我,他們並非想創業而做出 PasteWall,而是為了完成當初另他們失眠的點子而創業,PasteWall 教會了他們關於創業的許多事。他們相信自己的團隊都是因為受到 PasteWall 所要完成的目標所吸引而加入,「不推出 PasteWall 不罷休」謝綸很肯定的說。

由於產品即將在 11 月 16 日上線,我問蘇芃翰是不是即將鬆一口氣,他說:「不,還沒,還沒到我做研究可以用的地步。」

追本溯源

幾年前 Kickstarter 帶動群眾募資熱潮,數十萬美金甚至「百萬美金」等級的專案屢見不鮮,而台灣今年也出現幾個募資達百萬台幣以上的群眾募資案例,像是 flyingV 上的飛行腕錶路跑系列專案和嘖嘖上的 3D 成型機等等。

而 flyingV,其實就是當時謝綸與蘇芃翰腦海中計畫的最終型態,按照他們的計畫,點子的匯聚最終將會走向群眾募資,而如今他們離開 flyingV 後籌組電獺股份有限公司,為的就是要回到原點,讓當初那個讓人失眠的點子成真,完成「PasteWall」。

aotter 的意思是從「AOT. ahead of time」一詞來的,我們期許自己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領先現在的時間做出美好便利的產品。

這是「電獺實驗室」寫在 Facebook 上的自我介紹,他們能不能順利推出 PasteWall 實現自我期許呢?11 月 16 日就會由使用者來告訴他們。

Original:http://www.inside.com.tw/2013/11/12/founders-of-aotter-talks-about-pastewall-and-their-stories

發佈留言